如上篇講到,在相應的技術環節可分為異位修復和原位修復兩大類,主要對應水體凈化的地理位置差異。而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膜法主要源于集中式污水處理方式在富營養水修復過程中的運用。雖然我國已建成了大量污水處理廠,但是即使一級 a 排放標準下經治理的中水也難以達到ⅳ級地表水要求,例如 2019 年 5 月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8 年第四季度監控嚴重超標 82 家單位、并對其中 5 家掛牌督辦,而其中有 3 家是污水處理廠;物理法、化學法及生物膜法只是采用了集中式污水處理的部分技術,其效果較難在中水標準上有更多進步。集中式污水處理方式往往涉及更多的資源投入,形成成本壓力——如生物膜法凈水過程中一般需挖氧化溝,并設計相應的水流裝置以便于水流動、滲透過生物膜,工程量及后續運營費用(電費、設備維護費)的投入相對較大;化學法的二次污染問題也可能對水環境治理存在不利影響;物理法近年來技術獲得了一定的提升,如“‘阿爾益’復合硅酸鋁水處理技術”中采用了稀土鑭鈰等起到了良好殺藻效果。
生物法基于一定生態學、生物學基本原理的“(非)經典生物操縱”方法, 其通過增強或者削弱水生態循環中某個環節,以促進水生植物體系的有效形成, 從而達到良性水生態平衡的效果。相應的方法是實現水體“自然凈化”的有效手 段,具有一定技術前沿性。雖然其僅適用于富營養水治理過程中,由于更有助于 后續生態平衡的形成,相對物理、化學凈化方式具有更好的生態特征,是目前發 達國家較為推崇的方式。如日本在眾多水體治理過程中采用微生物技術(如有益 菌、生物凝絮劑等),通過微生物氧化分解水體中有機物,提升水體透明度,進 而為沉水植物形成創造基礎;但其實務中也存在實施效果相對較緩、對藍綠藻攻 擊性不足的弊端。
在水生態形成、穩定過程中,水生植物是水生態循環的核心環節。它通過吸 收水體、底泥中的營養物質(氮、磷、碳等化合物)和有害物質(主要是重金屬), 向水體提供氧氣(氧化分解有機物、供水生動物生存、增加水體活性),并為水 生態系統其它參與者(水生動物、微生物)提供棲息地,成為了水生態系統重要 一環。各類植物的生長期、抗污能力、對有害物質的吸收能力均有差異性,因此 有必要在對項目水污染狀況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植物構成相應的水 生植物群落系統實現水體的綜合治理。
水生植物(包括大型木本植物、挺水植物、浮葉植物和沉水植物)生長過程 通過植物體(根、葉、莖)吸收周邊的營養物質,并以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木本、 挺水和浮葉植物主要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大部分氧氣排向大氣中;而沉水 植物主要從水體中吸收碳、氮、磷等營養物質物,并向水體釋放大量溶解氧,可 促進水體中氮/磷/碳等物質營養降解、降低 cod 和 bod 總量,并且有助于形成穩定的小分子水團——從而起到有效凈化水質、提高水生態系統活性的效果。
部分企業采用大型木本植物,能夠較好繞開水環境修復過程中水體凈化過 程,但該方式下也存在木本植物的氧氣主要排向大氣的不足;此外,行業內大部 分企業對水環境生態循環認知不深,會較多采用挺水、浮葉植物作為水生態的構 成部分。該類植物雖然景觀效果較好,但對水污染吸收、水體供氧能力都相對沉 水植物較弱,其實非最佳選擇。


國內外案例:
在水環境治理較好的國家,存在眾多案例(實驗)采用生物操縱方式取得了 較好水生態治理效果。相關案例(實驗)均采用了浮游動物(枝角類)、水生植 物、水生動物組合方式,其中均涉及通過投放或者生物控制方式提升浮游動物(枝 角類)數量的過程,具體案例包括:

由上述案例可以發現,水生態治理較好的國家均存在投入(增加)枝角類(各 類溞)進行項目實踐或者實驗并取得較好治理效果的案例。這也說明了枝角類被 運用于水環境治理已獲得相關國家環保行業企業或學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