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的雙重驅動下,中國垃圾焚燒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變革。2023 年 9 月,《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社會開放運營服務“排行榜”評價要求》正式發布,標志著行業從單純追求處理規模向“社會化、價值化、標桿化”全面轉型。這一由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牽頭制定的團體標準,通過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引導垃圾焚燒設施從城市“必要之惡”轉變為“價值樞紐”,為破解長期困擾行業的“鄰避效應”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上海環保展了解到,截至 2025 年初,全國在運垃圾焚燒廠已達 1049 座,總處理能力突破 117 萬噸/日,裝機容量近 25 吉瓦。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行業面臨公眾認知滯后、社會價值挖掘不足等挑戰。新版評價標準創新性地構建了“設施-管理-服務-價值”四維評價模型,將 30 座入圍電廠劃分為“領跑者”“優質者”和“榜樣者”三個層級,其中領跑水平占比達 50%,展現出行業頭部企業的先發優勢。

一、標準引領:重構垃圾焚燒行業價值坐標
“這一標準不是簡單的技術規范升級,而是行業發展邏輯的根本性變革。”標準主要起草人、康恒環境西安高陵項目負責人表示。標準首次將“社會化運營”作為核心評價維度,通過量化指標引導企業突破傳統運營邊界,打造集環保處理、科普教育、社區服務于一體的新型城市空間。
上海環保展了解到,標準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開放體系,要求電廠從規劃設計階段就融入公眾參與機制;二是構建多元化價值創造模型,將社區融合、就業帶動、科普教育等社會效益納入考核;三是引入動態評價機制,通過年度復核確保標準的時效性和引領性。這種“硬指標+軟實力”的綜合評價體系,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
在深圳龍崗能源生態園,這一理念已得到生動實踐。該園區不僅采用超歐盟標準的七段式煙氣凈化工藝,更通過客家圍屋式建筑設計和莫奈花園般的景觀打造,將傳統認知中“臟亂臭”的垃圾焚燒廠轉變為網紅打卡地,年接待參觀超 8 萬人次。園區還創新設立“社區開放日”,邀請居民代表參與環保監督,真正實現了從“鄰避”到“鄰利”的轉變。
二、標桿實踐:社會化運營的多元探索
在長三角地區,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以日均 9000 噸的處理規模成為亞洲最大垃圾焚燒設施,其創新之處在于將工業化生產與科普教育完美融合。通過建設技術展示館、可視化監控系統,公眾可以直觀了解垃圾“變廢為寶”的全過程。該中心年均接待訪客數萬人次,成為上海市環境教育的重要基地。
而上海環境天馬無廢低碳環保產業園則探索了更為綜合的發展模式。園區整合了垃圾焚燒、濕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資源化等設施,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其參照市級標準打造的科普館,通過沉浸式體驗和互動裝置,讓參觀者切身感受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年接待量突破 10 萬人次。這種“產-學-研-游”一體化模式,為垃圾焚燒設施的社會價值挖掘提供了新思路。
在華南地區,三峰環境南寧項目憑借其卓越的環保表現和社會開放度,成為面向東盟的環保技術展示窗口。上海環保展了解到,該項目采用德國馬丁逆推式爐排爐技術,排放指標優于歐盟標準。3000 平米的環保科普基地被授予“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稱號,通過生動展示和互動體驗,有效消弭了公眾對垃圾焚燒的誤解。
三、國際視野:中國模式的全球輸出
中國垃圾焚燒行業的社會化轉型不僅在國內產生深遠影響,也開始吸引國際關注。2024 年,深圳能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的“建一座工廠,還一個公園”模式成功輸出至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市政府在考察龍崗能源生態園后,決定將原計劃的垃圾焚燒廠升級為“能源生態園”。
這一案例表明,中國在破解“鄰避效應”方面的創新實踐已具備國際示范價值。通過將垃圾處理設施與景觀設計、社區服務、科普教育相結合,中國探索出了一條兼顧環境效益與社會接受度的發展路徑。目前,深能環保的項目已遍布全國 40 多個城市,日處理能力達 7.9 萬噸,并不斷向餐廚處理、污泥處置等上下游領域拓展,形成全產業鏈布局。
四、未來展望:行業變革的深層邏輯
隨著第四期“雙百跨越”標桿比選活動的啟動,垃圾焚燒行業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評審專家指出,未來行業競爭將不僅限于處理規模和排放指標,更在于社會價值的創造能力。這種轉變背后是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變革 —— 垃圾處理設施不再是被動接受的“必要之惡”,而是主動融入城市肌理的“價值伙伴”。
在廣州,這種理念已延伸至垃圾中轉站改造領域。2024 年,廣州市將 150 座垃圾收集站改造列為民生實事,通過智能除臭、分區管理、小型壓縮車等創新措施,使傳統認知中臟亂差的垃圾站轉變為與社區和諧共生的資源中心。如荔灣區御景壹號資源收集中心改造后,居民評價“臭味幾乎沒了,蚊蟲也少了”,徹底改變了周邊環境品質。
從國際經驗看,這種社會化轉型是垃圾焚燒行業發展的必然階段。上海環保展了解到,在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環保設施的社會開放度和公眾參與度已成為衡量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通過標準引領和標桿示范,正在加速這一進程,為全球城市固廢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垃圾焚燒行業的社會化轉型,本質上是生態文明理念的具體實踐。當環保設施從城市邊緣走向價值中心,當公眾從反對者變為參與者,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行業的升級,更是一種新型城市文明的形成。在這場深刻變革中,“雙百跨越”行動及其評價標準正發揮著關鍵的引領作用,推動中國垃圾焚燒行業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文章來源:中國固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