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以來,春和景明,九江廬山腳下、安義古村之畔,2025“廬山杯”九江馬拉松、2025南昌安義半程馬拉松先后開跑,數萬名跑者在“城市風光帶”“生態文旅線”上奔跑,澄澈藍天與清新空氣成為賽事“最佳背景”,見證江西大氣污染治理成效繪就的生態底色。
數據顯示:2024年,江西PM2.5年平均濃度達到歷史最好成績,為2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95.5%,重污染天數比率清零,11個設區市連續三年全部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江西是怎么做到的呢?
織密偵察網:構建大氣污染“空天地”監測體系
“嗡——”在新余市渝水生態環境局頂樓,隨著螺旋槳轉動聲,無人機如同天空中的環保衛士,從占地僅0.34平方米的“小巢”起飛,開啟自動巡航。
“大氣監測站點檢測到高值后會自動溯源,再通過高空瞭望迅速鎖定疑似起火點,無人機自動巡檢取證。”新余市渝水生態環境局執法大隊大隊長陳海兵介紹,“過去發現污染源,全靠執法人員‘用腳跑’,現在無人機一升空,能迅速發現方圓10公里的異常排放。”2024年10月,新余市在全省率先實現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監管無人機機場全覆蓋,構建了一張低空全域監測的基礎網,大幅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效率和執法精準性。
向科技要空氣質量改善潛力已逐漸成為共識。“全省建有國控空氣站54個。為進一步擴大監控覆蓋面,建有省控空氣站135個、鄉鎮空氣站403個,對PM2.5、PM10等六項常規參數實施全天候監測。”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鄒新介紹,“我們安排專人一年365天值班值守,常規參數如有出現高值,將及時提醒。同時,對高值成因進行分析,并形成報告或管控建議推送至設區市。”
目前,全省已有9個設區市建成生態環境智能監管系統。下一步,江西將加強省級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建設,集成全省各縣(市、區)空氣質量監測、污染源排放、污染問題發現與處置等各類數據,實現數據“全時段、全過程、全鏈條”監管。
五級聯動:激活治氣“神經末梢”
為持續改善空氣質量,推動美麗江西建設,江西在深入研究大氣污染防治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大氣污染防治核心組織領導架構,組建省市縣三級大氣污染防治作戰指揮部,探索總結出“作戰指揮、科技支撐、季度分析、分級響應、反彈預警”的工作機制。
好的治理成效,離不開強有力的落實。以九江市為例,為進一步做好精細化管理,在每個鄉鎮分點劃片,設置“街道片長”“網格長”“環保監督員”,形成“上下聯動、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的大氣網格化管理體系。
秸稈露天焚燒會釋放有害氣體,嚴重時可導致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水平,危害人體健康。為打好秸稈禁燒攻堅戰,九江市在城郊菜地排查登記工作的基礎上,實現重點區域零星菜地責任明晰到戶。每到農忙前夕,22名網格長便會分頭行動,挨家挨戶進行環保宣傳。
“網格長發現污染大氣行為,一般會通過讓當事人加入環保宣傳隊伍等柔性措施,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九江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科長余波介紹。九江市在落實五級抓治氣的基礎上,作戰指揮部會定期形成突出任務清單,對污染成因進行溯源分析,由市到縣、由縣到鄉、由鄉到網格,有問題及時發現、有辦法快速處置,真正打通大氣治理“最后一公里”。
一城一策:精準直擊空氣污染源頭
減少空氣中的細顆粒物,要從污染源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PM2.5來源主要包括自然源和人為源,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生物活動自然現象等,人為源主要包括工業源、燃燒源、揚塵源和移動源等。針對人為污染源精準施治,江西創新建立“重點行業+區域特性”雙重治理機制。
?某公司作為“城市鋼廠”,是超低排放改造的主力軍。“超低排放改造后,每噸鋼增加70多元的環保運行成本。”新鋼集團明確,全力支持超低排放改造,不壓減環保項目、不縮減環保投資,為環保項目上馬開綠燈。
?2019年以來,該公司在超低排放改造投入資金超過百億元。其中,耗時2年多建成的當前世界最大膜結構建筑群智能環保綜合料場,讓延續了60多年的全裸露堆放露天料場徹底告別歷史舞臺,無組織排放下降80%以上,每年可減少顆粒物排放9400噸。22座巨型筒倉,讓數十萬噸原料煤粉顆粒歸倉,真正實現“用煤不見煤,用礦不見礦”。職工們回憶,過去下風向作業時,連安全帽上都常落滿細黑粉塵。現在改造后的園區藍天碧水常駐、綠道上花團錦簇,還打造了以“新鋼十景”為代表的一系列網紅打卡點。
?當鋼鐵重鎮大刀闊斧進行超低排放改造時,家具產業也開啟了綠色嬗變。油性家具噴漆產生的揮發性有機物對大氣的污染不容忽視。“木材具有親水性,傳統使用的油性材料雖能實現有效封閉,但對區域性大氣質量有比較大的影響。”贛州市南康生態環境局局長伍江濤表示。
通過水性漆代替油性漆、園區“共享噴涂”以及末端深度治理等多條路徑,2024年南康區臭氧年均濃度11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31%,順利完成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環保措施雖然在水性漆、生產線改造等方面增加了成本,卻大大減少了末端治理設施運行和維護成本。南康水性漆家具產品在海外熱銷,銷售額已突破300億元。在加大環保投入的同時經濟效益不減反增,真正做到將環保理念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伍江濤說。
?超低排放改造與家具的綠色轉型,正是全省“一城一策”差異化治理的縮影。從重工業到傳統制造業,從單一行業突破到全域協同治理,江西正用差異化治理的“繡花功夫”,織就覆蓋全產業鏈的藍天防護網。
標本兼治:筑牢藍天“守護墻”
“江西三面環山、北臨長江,使得大氣污染物易聚難散。”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規劃院大氣研究所負責人涂翔介紹,面對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交通運輸結構偏公路的現實挑戰,江西通過建章立制、標準引領,推動環境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提質”。
針對部分行業現有執行國標制定較早、污染物排放要求較寬松的情況,江西大力推動地方標準體系建設,出臺了印刷業、有機化工等六大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廢氣地方排放標準,完成了工業爐窯廢氣和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排放地標編制。2024年,江西印發《江西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以降低PM2.5濃度為主線,圍繞產業、能源、交通等七大領域推出33項重點任務。
企業是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在應對重污染天氣的挑戰中,排放廢氣的企業是否只能面臨限產停產的命運?答案并非如此。為提升涉氣重點行業企業績效水平,助力企業綠色轉型,江西印發《江西省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指南(試行)》,“39+11”的績效分級指南體系應運而生。2025年3月,印發了《江西省2025年涉氣重點行業績效等級創B爭A攻堅行動方案》,深入開展涉氣重點行業績效等級提升行動,進一步推動重點行業企業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法定責任,為江西做好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差異化管控奠定基礎。
“大氣污染防治績效評級是高質量完成江西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目標的重要舉措。”涂翔說,“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對重點行業企業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管控,優先保障綠色企業生產,激發企業‘治氣’的內生動力。”
?“江西PM2.5濃度下降進入平臺期,濃度有所下降,但降幅明顯減小。大氣治理已進入‘微克’攻堅階段,容不得絲毫松懈。”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級生態環境監察專員羅盛金表示,下一步,江西將全面準確落實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方針,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以改善空氣質量為核心,聚焦多污染物協同減排和區域協同治理,統籌推進工業源、移動源、面源等污染防治,加快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綠色低碳轉型,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此網站新聞內容及使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冒犯,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