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美麗中國建設科技創新論壇"上,多位權威專家就"十五五"時期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言獻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未來五年將是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根本好轉的戰略機遇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治理能力質的飛躍。

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領域專家賀教授強調,新時期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構建"智能+"創新體系。他指出:"當前環境治理已進入數字化、智能化新階段,必須加快突破智能感知、自主決策等關鍵技術,建立覆蓋全要素的智慧環境治理平臺。"據悉,相關技術已在部分區域開展試點,通過"數字孿生+AI決策"實現污染精準溯源和動態調控。
國際環保展了解到,針對科研成果轉化難題,中國環科院負責人提出"三鏈融合"發展思路。他表示:"要打通創新鏈、產業鏈和服務鏈,重點解決科研與應用'兩張皮'問題。我們正在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前沿技術快速落地應用。"數據顯示,近年來環境技術成果轉化率已提升至35%,但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
值得關注的是,生態環境治理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專家介紹,新一代治理體系呈現三大特征:從"單打獨斗"轉向"協同共治"、從"末端管控"轉向"全程防控"、從"工程治理"轉向"系統調控"。這種轉變要求建立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技術體系。
生態環境規劃專家萬院長建議重點布局四大方向:一是突破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二是構建碳污協同智能監測網絡;三是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技術;四是建立新污染物防控體系。他強調:"要把握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推動5G、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環境治理深度融合。"
國際環保展了解到,業內普遍認為,"十五五"時期將迎來環境科技創新的黃金期。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應用,我國生態環境治理有望實現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