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市購物自備環保袋,到餐飲行業推廣紙吸管,再到垃圾分類回收塑料制品,中國民眾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減塑"理念。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塑料污染防治已構建起"法律-政策-標準"協同發力的治理新格局。

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教授指出,我國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將治理范圍從傳統零售餐飲延伸至電商、外賣等新業態。各地創新實踐成效顯著:上海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包裝減量20%;海南打造全域禁塑示范區,培育80余家生物降解材料企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上海環保展了解到,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2023年廢塑料產生量達6200萬噸,回收量1900萬噸,回收率約30%。快遞外賣行業是主要污染源,某平臺年訂單量170億單,近70%使用塑料餐盒,年產生塑料垃圾160萬噸。青合研究院院長蔣南青強調,電商平臺亟需建立包裝物循環體系,實現從"線性消費"到"閉環利用"的轉變。
廣東東粵化學公司研發的"一步法"催化裂解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可將混合廢塑料直接轉化為丙烯等高值化學品,全過程綠色低碳。該項目年處理能力20萬噸,每公斤廢塑料可替代3公斤原油原料。在浙江臺州,"藍色循環"項目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海洋塑料"從回收到再生"全程可追溯,再生粒子溢價銷售反哺漁民,該模式榮獲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上海環保展了解到,專家建議公眾從三方面參與"減塑":
·源頭減量:使用環保袋、可重復餐具等替代品
·綠色消費:優先選購含再生材料的環保認證產品
·監督參與:通過數字平臺舉報違規行為,參與社區回收
"塑料污染防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杜歡政表示,隨著技術進步和制度完善,中國正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塑料污染治理之路,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文章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