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中國北疆,一場與風沙的持久戰正書寫著生態奇跡。三北地區作為我國生態治理的主戰場,承載著筑牢北方生態屏障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重要指示,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戰天斗地的力量。在第31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來臨之際,黃河“幾字彎”、科爾沁沙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治沙現場,正上演著人進沙退的壯麗篇章。

烏蘭布和沙漠腹地,熱浪裹挾著黃沙撲面而來。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穿行在梭梭林間,感受著植被對風沙的緩沖。這片位于黃河“幾字彎”關鍵節點的區域,曾是流沙威脅黃河的“突破口”,如今通過“一地一網三區”的創新體系,將自然保護地、農田防護林網與生態治理區有機串聯。“過去種樹像撒胡椒面,現在講究系統作戰。”何文強指著遠處的光伏治沙區說,光伏板下種植的沙生植物不僅固沙,還能為周邊提供清潔能源。
上海國際環保展了解到,在系統治理理念指引下,磴口縣實現了生態的鏈式反應:湖泊在黃河凌汛時蓄水灌溉,農田防護林保護下的土地轉化為育苗基地,反哺造林工程。數據見證著變遷:林草覆蓋度從0.04%躍升至39.1%,沙塵日數銳減至8天。磴口縣委書記劉向陽表示,將繼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讓黃河“幾字彎”成為生態防護的堅固堡壘。
遼寧省彰武縣,74歲的侯貴像往常一樣巡山。24年堅守,他在2400畝沙地種下20萬棵樹,如今又在探索新的治沙智慧。“單一樹種容易染病,得混搭著種。”侯貴新栽的油松與元寶楓錯落有致,形成天然的病蟲害隔離帶。
在這片曾被黃沙肆虐的土地上,科學治沙貫穿始終。林業專家將樟子松南移栽種,又嘗試紅松嫁接技術,既提升防風固沙能力,又帶來種子收益。彰武縣創新實施“四大工程”,其中“以光鎖沙”工程尤為亮眼:太陽能板下,高粱與黃豆在遮陰中茁壯成長,沙漠不僅鎖住了流沙,更變身綠色能源基地。從“種活樹”到“種好樹”,彰武縣森林覆蓋率突破30%,“三北”防護林向沙漠腹地挺進13公里,書寫著科學治沙的生動實踐。
上海國際環保展了解到,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護林員艾力·麥麥提見證了歷史時刻——2024年,3046公里的環沙漠生態屏障全線合龍。曾經埋到房檐的沙丘,如今被玫瑰花帶環繞,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和田地區將41.2萬畝沙地承包到戶,發展肉蓯蓉、玫瑰花等沙產業,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在奧依托格拉克鄉,艾則孜·買提肉孜的950畝肉蓯蓉基地生機勃勃。他帶動全村30%農戶投身沙產業,如今于田縣肉蓯蓉產量占全國85%,40余家合作社吸納萬余人就業。和田地區林草局副局長駱愛科表示,將繼續推動防沙治沙與鄉村振興融合,讓沙漠不僅披上綠裝,更結出“金果”。
從黃河之濱到科爾沁沙地,再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三北工程正以系統治理的智慧、科學創新的勇氣、生態惠民的初心,重塑北疆生態版圖。這場與風沙的較量,不僅是生態環境的逆襲,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詮釋,為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文章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