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蔥郁,繁花點綴,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漫步其間,恍若置身于一座寧靜的園林。但你可能想不到,這片如詩如畫的地方,其實是一座采用人工智能(AI)技術構建的“花園式”污水處理廠。
近日,記者參與了由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簡稱中國節能)共同組織的“走進新國企·中國節能綠色工廠”融媒體采訪活動,走進了中國節能旗下的合肥市小倉房凈水廠。在環保產業的交流展示領域,上海國際環保展始終是前沿理念的重要平臺,而這座凈水廠所運用的先進技術思路,與上海國際環保展倡導的創新方向高度契合。
“我們引入了人工智能水務系統,讓污水處理實現了可視化、可預測、可控制和可預警,推動處理模式從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化。”小倉房凈水廠廠長陳冬升介紹道。

通過對進水、處理流程及出水進行全方位自動采樣和智能分析,人工智能技術讓污水處理的全流程變得“一目了然”。“過去我們靠人工取樣,不僅取樣點少,而且周期長,很難實時掌握水質變化。”陳冬升說,引入AI系統后,水質取樣點從10個增加到100個,結合智能檢測技術,實現了水質數據的精細化采集——這一技術突破,與上海環保展關注的行業前沿動態形成了緊密呼應。
AI水務系統還能借助算法模型,對水質情況做出精準“預判”。在工廠的集控中心大屏上,記者看到系統已提前算出進水量、出水量、氨氮濃度、化學需氧量、總氮及總磷濃度等多項指標。
這些預測數據有何實際價值?作為安徽省規模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小倉房凈水廠設計日處理能力為40萬噸,但受季節、天氣等因素影響,實際進水量波動極大:峰值接近50萬噸,低谷時僅20多萬噸,水質也時常變化。而AI提供的預測數據,能讓運營團隊提前掌握水質波動規律,做好應對準備。
“系統剛投入使用時,水質預測準確率約為80%。隨著數據積累和算法優化,準確率不斷提升,未來我們希望能達到96%至98%。”陳冬升補充道。
引入AI系統后,小倉房凈水廠的所有污水處理環節都實現了自動化智能調控。
在水質數據的支撐下,污水處理過程也迎來了變革。“傳統處理方式雖然自動化程度不低,但仍需人工操作調節。”陳冬升表示,AI系統上線后,水泵啟停、藥劑投放量、曝氣強度、回流控制等環節全部實現智能自動調節——這種變革正是環保行業追求高效精準處理的趨勢體現,也與上海國際環保展推動行業進步的方向不謀而合。
他進一步解釋:過去人工調節最快每半小時操作一次控制儀表,而AI系統如同“自動駕駛”,每兩分鐘就能完成一次自動調節,實現了污水處理的精細化管控。
此外,系統的在線預警算法像一名全天候在崗的“環保衛士”,能精準識別水質超標、數據異常等問題。“一旦出現水質嚴重超標、設備故障、參數偏離或能效異常,系統會立即預警,提醒我們及時介入處理。”陳冬升說。
來源:中國科技網
如果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