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節能技術展了解到,在環境治理與工業制造領域,一項基于智能感知與納米材料創新的過濾技術正悄然推動一場跨行業變革。2025年5月21日,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舉行的技術專著贈書儀式上,來自企業與高校的科研團隊首次向外界系統展示了“智能自適應過濾系統”的研發進展與產業化成果。
這一系統被視為環境凈化和工業過濾領域的重大突破。其核心是一種具備動態響應能力的納米復合濾材,可根據外部環境變化自主調整過濾性能,實現從“被動攔截”到“主動適應”的跨越。它不僅顯著提升了過濾精度與效率,更在多行業應用中展現出卓越的節能降耗特性。該系統代表了從傳統過濾到智能感知的環境技術新范式,為高能耗行業的綠色轉型提供了關鍵技術路徑。
例如,在能源領域,該系統已應用于大型燃煤機組的減排工藝中,實現每年節水數十萬噸,降低顆粒物排放近千噸,并有效控制運行能耗三分之一以上。而在生物醫藥方面,新一代濾材憑借其細胞級精細分離與無損透過特性,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使關鍵藥物生產成本下降近兩成,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此外,在食品預處理、電子超純水制備等場景也已完成首批示范應用,過濾穩定性與再生性能獲得企業高度認可。

該項目由上海第二工業大學與上海洪利凈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超濾與精濾技術研究中心”共同推進,是校企協同創新的標志性成果。作為團隊帶頭人,宋志黎先生在其新發布的專著中,系統闡述了該技術的理論基礎、材料工藝與系統架構,為行業提供了從原理到實踐的全面參考。專著還特別聚焦于智能算法在過濾系統動態優化中的實際應用,填補了國內該領域高水平技術出版物的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代過濾科技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聯網與實時大數據分析能力,構建出具有感知、決策與優化功能的“會呼吸”的智能體系。在實際應用中,該系統能夠根據水質、氣壓、污染物組成等變量,動態調節過濾參數,延長材料使用壽命,減少能源與資源消耗,實現低碳運行。其自診斷與遠程運維功能進一步降低了人工干預需求,顯著提升系統可靠性,已在多個大型環保項目中推廣使用。
上海節能技術展關注到,正如宋志黎所言,“這不僅是一項技術升級,更是一種范式變革。”從材料到系統、從理論到實踐,中國正在全球環境科技與高端制造領域逐步實現從追隨到并行、再到引領的角色轉變。預計未來三年,該項技術將在更多場景實現商業化落地,為環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來源:上觀新聞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