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節能技術展了解到,在綿竹的智能制造車間里,節能不再只是環保口號,而是嵌入每個生產環節的技術實踐。當機械臂精準移動、數控機床高速運轉時,一套隱形的能源管理系統正悄然優化著每一度電的消耗,重塑著傳統制造業的能耗邏輯。
鑫坤機械:葉片制造的能量閉環
在鑫坤機械的葉片加工區,多軸聯動數控機床正在進行一場“節能芭蕾”。設備在空載時自動進入休眠狀態,一旦接收到生產指令,能在15秒內完成啟動并達到加工精度要求。這種智能啟停系統使車間整體能耗降低23%。
“我們為每臺設備安裝了電能質量監測裝置。”企業能源管理負責人指著屏幕上的實時數據流介紹。通過采集電壓、電流諧波等參數,系統自動調節加工中心的運行模式。當監測到電網負荷高峰時,非關鍵工序自動調整至平谷時段運行,僅此一項每年節省電費支出近百萬元。
更深入的節能發生在工藝層面。通過對切削參數進行大數據分析,企業優化了葉片加工的進給量與轉速匹配方案,在保證表面光潔度的前提下,單件產品加工能耗下降18%。冷卻液循環系統采用磁懸浮變頻技術,使流體輸送能耗降低40%,廢棄冷卻液經處理后回用率超95%。

東汽電站:焊接單元的綠色蛻變
東汽電站的焊接車間展現了另一種節能范式。焊接機器人搭載了新一代逆變電源模塊,電能轉換效率達96%以上,較傳統設備節電30%。設備集成的熱量回收裝置,將焊接過程中產生的余熱轉換為車間冬季供暖能源,年減少燃氣消耗12萬立方米。
在激光切割工位,數控系統通過AI算法自動優化切割路徑,縮短設備運行時間的同時減少輔助氣體消耗。配套的除塵系統采用動態風量調節技術,根據傳感器監測的煙塵濃度實時調整風機轉速,避免能源空耗。
“節能技術疊加產生的乘數效應遠超預期。”企業可持續發展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空壓機群控、LED智能照明等28項節能改造,單位產值碳排放量較三年前下降41%,部分產品成功獲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認證。
綠色智造的協同生態
兩家企業的實踐正在綿竹形成示范效應。當地政府搭建的工業碳效平臺,為企業提供能耗診斷、節能技術匹配等服務。一家中小零部件企業通過平臺引入換熱網絡優化方案,成功將熱處理爐的廢氣余熱用于前道工序的清洗用水加熱,年節約標煤800噸。
上海節能技術展觀察到,這種基于數據驅動的節能模式,正推動制造業向更精細化的能源管理演進。正如能源專家在考察綿竹企業時所指出的:“當每個傳感器都成為節能觸角,每套算法都參與能耗優化,智能制造與綠色制造便實現了真正融合。”
來源:四川新聞網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