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節能技術展了解到,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工業領域正在經歷一場以節能技術為核心的深刻變革。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傳統節能手段正在向智能化、系統化方向升級,為企業綠色轉型注入新動能。
數字化能碳管理:從單點改造到系統優化
當前,工業節能已從傳統的設備改造升級為全流程的能效管控體系。通過部署智能傳感網絡,企業可實時采集電、氣、熱等多源能耗數據,構建數字孿生模型進行用能診斷。某制造基地通過AI算法分析歷史能耗曲線,成功預測未來72小時用能需求,自動將高耗能工序調整至谷電時段,年度電費支出降低18%。同時,系統通過監測設備空載率,自動觸發待機程序,每年避免無效耗電超80萬千瓦時。

工藝節能:智能制造帶來的能效突破
在生產線層面,節能技術與工藝優化正在深度融合。以焊接環節為例,新一代逆變電源模塊將電能轉換效率提升至96%以上,較傳統設備節電30%。通過5G+工業互聯網平臺,焊接參數可實現實時優化,使單臺產品焊接耗電下降23%。在熱處理領域,智能溫控系統將工藝拆分為多個精準控制節點,燃氣消耗量降低18%,產品合格率同步提升2.3個百分點。
能源系統優化:從單體設備到綜合能源管理
廠區級能源系統優化正成為節能新焦點。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方案,企業可構建智能微電網實現能源梯級利用。以某零碳園區為例,屋頂光伏與儲能系統協同供電,AI調度系統在200毫秒內完成功率平衡調節,使園區綠電滲透率超60%。余熱回收技術也取得突破,焊接工序產生的廢熱經轉化后用于冬季供暖,年減少燃氣消耗12萬立方米。
產業鏈協同節能:打破企業邊界的新模式
節能創新正在向產業鏈延伸。中小企業通過共建共享碳管理平臺,實現統一采購綠電、協同處置危廢,平均碳強度下降31%。這種"抱團降碳"模式不僅降低單個企業節能改造成本,更促進了區域綠色供應鏈構建。某零部件產業集群通過共享能源管理中心,整體能耗降低15%,年度節約能源成本超千萬元。
技術融合展望:節能產業的未來路徑
隨著數字技術持續深入,工業節能正呈現新趨勢:數字孿生技術可實現能耗虛擬仿真,提前驗證節能方案;區塊鏈技術將建立可信的碳足跡追溯體系;人工智能則進一步優化系統運行策略。預計到2027年,采用智能節能系統的工業企業平均能耗將再降25%,節能服務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
這場以數字技術為支撐的節能變革,正在重塑工業發展邏輯。上海節能技術展關注到,通過技術創新與系統優化,企業不僅能實現能耗成本下降,更可在碳約束背景下構建新的競爭優勢,真正實現經濟增長與節能降碳的協同發展。
來源:長沙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