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節能技術展了解到,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康橋工業區內,一座以“零碳”為目標的智能生產基地正悄然改寫工業生產的傳統邏輯。作為施耐德電氣全球核心的斷路器制造基地,這里不僅承載著高端裝備的產出,更以數字化與綠色化的深度融合,成為工業轉型中的前沿樣本。
工廠內部,智能機器人與人工操作協同作業,屋頂的太陽能光伏系統為夜間運行儲備清潔電力,而真正支撐起這座工廠高效運轉的“神經中樞”,則是一套基于云架構的工業計算系統——這一由施耐德電氣與上海電信聯合打造的創新方案,正逐步重塑現代工廠的運營模式。
從硬件冗余到云端集約:一場效率革命
過去幾年,隨著生產線擴展,施耐德電氣康橋工廠的終端設備數量快速增長,傳統工控機與臺式機在能耗、運維及數據管理上的短板逐漸暴露。每臺工控機每小時能耗可達420W,且系統升級、安全補丁安裝頻繁導致產線中斷,數據分散也加劇了管理難度。

為突破這一瓶頸,工廠引入了工業云電腦解決方案,將計算與存儲資源遷移至云端,本地僅保留輕量終端。這一轉變不僅釋放了現場空間,更在能耗控制上取得顯著成效:云終端每小時耗電僅12W,相比傳統工控機能耗下降約97%。在負載動態均衡技術的配合下,整體能效實現跨越式提升。
構建韌性生產網絡:數據統一與運維革新
在新的架構下,所有生產數據通過云端中臺進行統一調度與管理。工人通過瘦終端或工業一體機接入系統,實時獲取生產指令并反饋運行狀態,避免了以往因終端性能差異導致的數據延遲或丟失。更關鍵的是,系統實現了“熱插拔”式運維——設備故障時,替換新終端即可瞬時恢復作業,產線幾乎零中斷。
“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管理邏輯的重構,”施耐德電氣相關項目負責人指出,“通過預測性維護與資源動態調配,我們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調控的轉變,生產效率與資源利用率顯著超越行業基準。”
從標桿到生態:標準化推動行業復制
這一實踐的價值不僅限于單點突破。隨著《工業云電腦場景技術規范》的發布,施耐德電氣與合作伙伴為工業云桌面的規模化應用提供了技術框架,涵蓋網絡配置、安全策略與設備適配等核心環節。目前,已有多個制造業頭部企業開始借鑒該模式,探索自身數字化轉型路徑。
上海節能技術展關注到,展望未來,施耐德電氣計劃進一步融合超融合架構、5G專網等技術,構建更加開放、智能的工業生態。在綠色與數字化雙軌并進的浪潮中,這樣的“零碳工廠”不再只是概念樣板,而正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引擎。
來源:中國新聞網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