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環保展關注到,在上海市徐匯區樂山六七村小區,居民們正享受著智能化垃圾箱房帶來的便利體驗。"無需接觸,投放口自動感應開啟,旁邊還配備了洗手設施。"居民劉月梅對這套新投入使用的系統贊不絕口。這一場景正是上海推動垃圾分類系統化、精細化發展的生動縮影,展現出超大城市環境治理的創新實踐。
在徐匯區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垃圾分類綜合監管平臺發揮著"智能中樞"的作用,24小時監控著從投放到處理的各個環節。該系統通過安裝在智能垃圾箱房上的感應裝置,能夠實時監測垃圾容量,一旦達到臨界值便會自動觸發預警,將信息同步推送至巡檢系統和管理人員移動終端,實現了垃圾分類管理的精準化和高效化。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上海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活垃圾呈現"三增一減"的良好態勢:可回收物日分出量達7947噸,有害垃圾日分出量1.9噸,濕垃圾日分出量8811噸,分別較條例實施前增長1.96倍、13.4倍和60.8%;與此同時,干垃圾日清運量降至17387噸,降幅達15%。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在43.6%的較高水平,在全國城市中處于領先位置。

國際環保展關注到,針對居民關心的"分類后是否混裝"問題,上海通過智能化技術構建全程管理體系。物聯網傳感器、AI視覺識別等創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垃圾分類進入智能管控新階段。今年全市計劃建成不少于25條智慧收運線路,持續優化投放體驗;濕垃圾運輸處置環節引入智能品質監控系統,確保分類成效不打折扣。
在資源化利用方面,上海已建成15座現代化垃圾焚燒設施,每日可處理2.8萬噸垃圾并將其轉化為清潔電能。預計到年底,濕垃圾資源化處理能力將提升至每日1.1萬噸,屆時生活垃圾焚燒與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的總資源化能力將達到每日3.9萬噸,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綠色生活方式正在這座城市蔚然成風。遍布街巷的"滬尚回收"服務網絡包含1.5萬個回收點、198個中轉站和14個集散場,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再生資源交投服務。從近3000家踐行"光盤行動"的餐飲企業,到快遞包裝減量超96%的電商平臺,低碳理念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國際環保展了解到,上海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利用體系的成功,得益于法治保障、閉環管理和市民參與的三重驅動。這套系統化、精細化的治理模式,不僅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目標,更為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樣本。隨著智能化技術的深入應用和循環經濟理念的普及,上海正朝著建設"無廢城市"的目標穩步邁進。
來源:人民日報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