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節能技術展了解到隨著《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的深入實施,各地依托資源稟賦與產業特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零碳路徑,為工業領域綠色轉型提供了重要示范。
政策引領與標準體系建設為零碳園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層面創新提出"單位能耗碳排放"核心指標,要求年綜合能耗20萬至100萬噸標準煤的園區單位能耗碳排放需≤0.2噸/噸標準煤,100萬噸以上園區需≤0.3噸/噸標準煤,這一標準較當前全國園區平均水平需下降約90%,展現了零碳轉型的決心與力度。各地積極響應,河北、江蘇、山東、浙江等地出臺獎勵政策,云南統籌推進15個省級零碳園區建設,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實施"一分錢綠電獎勵",以真金白銀激勵企業低碳轉型。

在實踐層面,各地探索出多元化的零碳園區建設模式。云南依托綠色電力裝機占比90.9%的能源優勢,重點打造"全綠電供給"園區,玉溪高新區通過升級"電可維"能碳管理平臺,為產品碳足跡核算提供精準數據支撐,使綠電成為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江蘇鹽城大豐港零碳產業園創新"綠電直供+智慧管理"模式,通過建設專用光伏電站和獨立供電線路,確保綠電可溯源,并成立專業運營公司建設能碳智慧管理平臺,實時監測碳排放數據,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碳管理服務。內蒙古鄂爾多斯蒙蘇經濟開發區則形成"能源轉型+產業集聚"的協同發展模式,配套建設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搭建智能物聯網源荷互動控制系統,實現源網荷儲數據打通,同時聚焦光伏、氫能等綠色產業,形成"綠色能源吸引綠色產業、綠色產業消納綠色能源"的良性循環。
技術創新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關鍵支撐。據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業委員會專家介紹,數智技術正從三個方面推動園區零碳轉型: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促進能源低碳化;利用工業仿真和機器學習優化生產流程;借助數字技術提升碳計量精度。同時,精準監測技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國科學院專家強調需發展"現場計量"技術,在工廠排放口直接監測碳排放,并建議加快發展高軌環境監測衛星,以解決當前碳計量中的精度不足問題。
盡管零碳園區建設成效顯著,但仍面臨新能源消納壓力大、高耗能行業深度降碳難、監測精度不足等挑戰。專家建議,需要通過系統思維推動跨界創新,實現產業與能源系統的深度耦合,加強CCUS、氫能等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同時探索可復制的存量園區轉型模式。
隨著零碳園區建設的深入推進,這一創新實踐正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上海節能技術展將搭建一個集技術交流、案例分享、合作對接于一體的專業平臺,不僅將展出包括智慧能源管理、碳追蹤技術、綠色氫能應用等在內的前沿解決方案,還將通過專題研討深入解析各地成功案例,為推動我國零碳園區建設提供更多可借鑒的經驗和路徑,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
來源:搜狐網
如果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